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

来源:本站
导读:目前正在解读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》的相关信息,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》是由用户自行发布的知识型内容!下面请观看由(电工学习网 - www.9pbb.com)用户发布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》的详细说明。
FPGA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,与阵列型PLD有所不同,FPGA由许多独立的可编程逻辑模块组成,用户可以通过编程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实现不同的设计。FPGA具有更高的集成度、更强的逻辑实现能力和更好的设计灵活性。
FPGA器件具有高密度、高速率、系列化、标准化、小型化、多功能、低功耗、低成本,设计灵活方便,可无限次反复编程,并可现场模拟调试验证等特点。

FPGA由可编程逻辑块(CLB)、输入/输出模块(IOB)及可编程互连资源(PIR)等三种可编程电路和一个SRAM结构的配置存储单元组成。CLB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单元,它们通常规则地排列成一个阵列,散布于整个芯片中;可编程输入/输出模块(IOB)主要完成芯片上的逻辑与外部引脚的接口,它通常排列在芯片的四周;可编程互连资源(IR)包括各种长度的连线线段和一些可编程连接开关,它们将各个CLB之间或CLB与IOB之间以及IOB之间连接起来,构成特定功能的电路。

FPGA的基本结构图

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

1.可编程逻辑块(CLB)
CLB主要由逻辑函数发生器、触发器、数据选择器等电路组成
2.输入/输出模块(IOB)
IOB主要由输入触发器、输入缓冲器和输出触发/锁存器、输出缓冲器组成,每个IOB控制一个引脚,它们可被配置为输入、输出或双向I/O功能。
3.可编程互连资源(PIR)
PIR由许多金属线段构成,这些金属线段带有可编程开关,通过自动布线实现各种电路的连接。实现FPGA内部的CLB和CLB之间、CLB和IOB之间的连接。
XC4000系列采用分段互连资源结构,按相对长度可分为单长线、双长线和长线等三种。

提醒: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》最后刷新时间 2023-07-10 03:56:25,本站为公益型个人网站,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信息,不进行任何商业性质的盈利。如果内容、图片资源失效或内容涉及侵权,请反馈至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本站只保证内容的可读性,无法保证真实性,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的基本原理》该内容的真实性请自行鉴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