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运放原理的讲解一样,将输出级电路搬到经典电压比较器符号的外部(创意原理符号),再进而确定两输入端和输出端(或输出级)的对应关系,则其工作原理就呼之欲出了。
图1 常规电压比较器符号、创意原理符号与应用电路
从常规符号(图1中a图)看,电压比较器也为三端元件,即两输入端,一输出端。其输入、输出的关系为:
当IN+> IN-时,OUT端为高电平“1”;
当IN- < IN+时,OUT端为低电平“0”。
这也是做为电压比较器原理及故障判断的一个根本原则。
从创间原理符号(图1中b图)看,当IN-> IN+时,内部输出级晶体管Q导通,输出端相当于与供电负端短接,因而输出低电平“0”,此低电平可能为0V,也可能是-15V(和供电负端电平相关)。
因电路为开路集电极输出形式,故输出端需加上位电阻R,以形成高电平“1”输出。
从应用电路(图1中c图)看,当当IN+> IN-时,内部Q截止,OUT端变为高电平。此时输出端高电平的幅度完全取决于上拉Vcc的电平幅度。如Vcc为+5V,电路输出高电平则为+5V;如Vcc为+15V,电路输出高电平则为+15V。
此处输出端上接电源Vcc,既可以是电压比较器的供电电源,也可以是(共地的)另外的电压级别。做为模-数转换(接口)电路,为适应数字(或MCU器件)的供电电源要求,电压比较器输出端多经上拉电阻R接+5V电源(DSP器件,上接电阻则接入+3.3V电源正端)。
2.输出端电路形式
当比较器供电为±15V双电源(比如直接采用运放器件的电源供电),或输出端上拉电源为+15V,而输出端又要与后级(+5V供电数字电路系统)电路相连接时,那么输出级外围电路就要妥善完成前后级电路电平衔接的任务了。
电压比较器的后级电路为MCU芯片时,MCU对输入信号有3项要求:
输入信号幅度不大于+5V;
因MCU为单电源供电,不要负的输入信号;
只要电压信号,不要电流信号。
图2 电压比较器输出端电路形式
图2中a电路,比较器供电为+15V,输出端上拉电阻R接+5V,实现了前后级电平的自然对接,无须采用输出电平钳位等相关措施。
图2中b电路,比较器供电为+15V,输出端上拉电阻R也接+15V,电路的高电平输出幅度超出后级电路的承受能力,此处加单向钳位二极管D1以限制最高输入电平(将输出高电平钳位在+5V电源电平附近),或由分压电路将输出电平进行衰减。由电压接法可知,当当IN+> IN-时,输出端变为高电平,由D1的嵌位作用,使输出端电压为+5V+D1的导通管压降(一般约为0.6V左右)≈+5.6V。
图2中c电路,比较器供电为±15V双电源,输出端上拉电阻R接+15V。电压输出端的高电平为+15V,而低电平为-15V,二者都不符合后级电路的输入电平要求。一般采用添加R2限流电阻和双向错位二极管D1、D2的方法,进行输出端电压钳位。将电压比较器输出的±15V高、低电平嵌位成-0.6V~+5.6V左右的电压信号(换言之,即将输出信号嵌位于0和+5V的供电电源电压范围以内)。
3.输入端基准电压的来源
针对最基本的电压比较器——单级比较器来说,IN+和IN-两个输入端,必定要有其一做为比较基准端,另一端则做为信号电压输入端。基准电压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生成(以下图例将电压比较器恢复为常规符号):
1)直接由+5V电源(或±15V)电源经电阻分压取得;
2)由专用基准电压源或三端稳压器取得;
3)由运算放大器生成。
图3 电压比较器基准电压的来源
如上图3所示,基准(比较)电压可由供电电源经电阻分压取得;亦可由基准电压源或三端稳压器取得更为精准的基准电压;图3中的c电路,是由运放N1取得-2.5V基准电压后,送入电压比较器N2的反相输入端做为比较基准的。
由图3可看出:
输入信号即可进入反相输入端,也可进入同相输入端。
比较器供电可以单电源,可以双电源。单(正)电源供电时,不能输入负的信号电压;
因其供电形式不同,除决定输入信号的极性外,其输出级外围电路也有相应差异;
输入的另一端即可做为基准比较端(电压比较器必须有基准比较端),通常此端电压不为0V,为一固定不变之电压。输入信号端与基准端电压相等的概率近乎为0,因而两输入端大部分时间内是有电压差的,随输入信号电压的变化,该电压差也是变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