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制冷的热力学基础
1、热力学第一定律
2、热力学第二定律
热不能自发地、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,研究与热现象相关的各种过程进行的方向、条件及限度的定律 。
2、制冷定义:
制冷是用人为方法从被冷却对象(物体或空间)中移出热量,以便其温度降低到环境温度以下的技术。
制冷技术应用范围一般可分为三个温区:
低温区(约-120℃以下)主要用于气体分离、气体液化、超导和宇航等。
中温区(-120~5℃)主要用于冷藏、冷冻、化工生产工艺过程,生化制品的生产等。
高温区(5~80℃)主要用于空调、除湿、热泵蒸发和热泵干燥等。
制冷的温度范围是从环境温度开始,一直可达接近绝对零度。
3、制冷方法:
1.耗物质法:耗用一定的物质(天然冰、深井水等)获得低温;
2.人工(机械)制冷方法:通过专门装置消耗一定的外功来获得低温,也称耗能制冷。
4、制冷系统的应用
1、制冷与空调的关系
制冷和空调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独立;如图1所示。
图1 制冷和空调的关系
制冷在空调中的作用
(1)干式冷却
(2)减湿冷却
(3)减湿与干式冷却混合方式
2、食品处理方面的应用
5、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危害
我们知道,所有生物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,低温抑制食品中酵、霉菌的增殖,人体对温度也非常敏感。在现代社会,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、科学研究领域,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。
从历史来看,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(从1830年到1930年):主要采取NH3、HCS、CO2、空气等作为制冷剂,这些制冷剂有的有毒,有的可燃,有的效率很低,使用了一百年之久,当出现了CFCS和HCFCS制冷剂(即氟里昂)后,出于安全性的考虑,当机立断,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,进入了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(从1930年到1990年),主要采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。使用了60年后,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臭氧层。